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简化为IDDM),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率世界各地差异很大,北欧较高,以芬兰为最;中南欧和美洲次之;而亚洲的日本、中国发病率较低,约为每1 0万儿童中每年有1人左右患病。I型糖尿病约占总糖尿病人的5%左右。
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中胰岛β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甚至完全缺失而造成的。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三种因素的作用有关:一为遗传易感性基因。近十余年来逐渐肯定了I型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组织相容抗原(HLA)、Ⅱ类分子(HLA-DR、HLA-DQ)的基因结构有改变。二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食物(特别是牛奶)中的某些成分、环境污染中的某些因素,对于携带有易感性基因的人可以诱发糖尿病。三是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自身抗体经过体内一些代谢作用引起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死亡,使体内产生的胰岛素减少或完全缺失。
I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个过程,早在出现症状之前,患者体内已产生了自身抗体,如抗胰岛细胞抗体、抗胰岛素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以及其他免疫功能和代谢物质的变化。这时体内的胰岛β细胞还存有一定的功能,能分泌适量的胰岛素,临床上也没有症状或者刚出现症状。此时若能及早检查,发现自身抗体和糖代谢变化及胰岛素分泌减低,并开始用药物阻断β细胞的继续破坏过程,同时用胰岛素代替治疗,就可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或使糖尿病得到早期缓解。目前,这方面已有一些研究。
当I型糖尿病人出现了多尿、多饮、多食等症状后,一定要尽早去看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每天注射胰岛素,还需要按医生的安排定时定量进餐,不能随便吃零食。病情好转后每天还要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病人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学习,许多I型糖尿病患儿现在已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如果不接受医生的指导,不进行正规治疗,数年后I型糖尿病病人的眼睛和肾脏等并发症就会发展,严重时可致盲、致残甚至早亡。女病人长大后结婚、妊娠时更应该严格控制血糖,否则将影响胎儿的发育,可发生流产、胎儿畸形或死胎,或使胎儿过大,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对患糖尿病的母亲也有一定的损害。如果能严格控制血糖,则可大大减少这些危险。
目前提倡母乳喂养,因为食母乳的婴儿比生后即食牛奶的婴儿患糖尿病的机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