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同样需要安慰。当他们费心费力做的一件事半途失败,一个要好的朋友突然离开,喜欢的人受到伤害,或是自己遇到了麻烦——生病或其他种种原因,都会使孩子陷入深深的失落和悲伤中。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有个知己或亲近的人能帮助其摆脱困境,而父母则是最适合、最佳的角色。
孩子们想向父母倾诉一番,也愿意听到父母说些什么。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就能为他们解决任何问题,父母应该知道他们在孩子心目中所占有的位置。他们同样需要知道自己此时应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也许你不加选择和思考说出的话,会一下子抹去孩子对父母所抱的期望,从而更加重了他们的苦恼。
最常见的是孩子生病,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处,那会使他感到孤独,增加痛苦,孩子的心灵这时最为脆弱,如果父母在身边,他自然会有~种安全感。生病的孩子往往爱产生臆想,他们这时会把自己想象成被遗弃的孤儿、被伤害的小动物,等待着父母的救助。而父母坐在孩子身边,用手抚摸他的脸颊和额头,微笑地看着孩子,这无言的动作和目光,便会使孩子得到安慰。
如果父母想说什么,不一定要问孩子哪儿不舒服、什么地方疼,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因为对孩子而言,如果什么地方感到不好受,很少会憋在心里,他们会马上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便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因此,父母这样说最令孩子愉快:
——今天你可真幸运,不用去上学了。也许你是功课太紧张的缘故,才病了。
——真羡慕你,要是我们也能生点小病才好呢。可以静静躺着,看墙壁上的阳光,听窗外的鸟儿呜叫。
——快点好起来吧,伙伴们都在等着你好起来以后与他们一起玩。
——老师和同学一定都在想你。
这种说话方式之所以令孩子感到安慰,是由于其所包含的内容与孩子的内心渴望更贴近。孩子们深知,父母最理解他们此时的感受,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得那么周密,使那些曾经有过的潜在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体会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非常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苦恼问题,有些想对父母说,有些则难于启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追问,则会令孩子不耐烦。孩子们在这时也许更需要独自待一会儿。父母只管做自己的事,等到孩子心情好转时,可以选择一些令孩子感到兴奋的方式,摆脱那些苦恼问题。也许孩子一时解脱不了,但却会松弛许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不等你问,孩子就有可能不经意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不论什么事情,父母都不应把某些“吃惊”、“不解”、“着急”的样子露在外面,这会给孩子造成紧张感;相反,一副无所谓的轻松表情,则给孩子带来信心。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稍不顺心就围着他们团团转,问长问短,以为这样会使孩子好受一些。事实上,这往往起的是副怍用,不如让孩子“彻底”地痛苦一下,等到他的感情宣泄或累积到一定程度,你的一句通情达理的话就能给他内心敞开豁亮的窗口。这使孩子既在苦恼不安中得到了父母的安慰,使他们享受到爱的温暖,同时又鼓起了勇气,锻炼了性格,使他们今后面对困难和痛苦时,具备战胜它的信心。因此,对于一个脆弱的孩子,父母的安慰显得如此重要,会使他表现得更加出色:
●他们将会坚强起来,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轻视痛苦。
●他们对周围的人充满感情,正是父母从前教会了他们这一点。
●他们乐于助人,且深知自己同样需要别人帮助。
●他们坦诚热情,且深知虚情假意是无法给人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