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腹裂现象的探究与护理

  • 0-1岁
  • 2024-11-23
  • 48.56万
  • 2.54万

腹裂(gastrochisis)是脐旁部分腹壁构成成分缺损而致内脏脱出,是一种少见的畸形,发病率为30 000活产新生儿中1例,以早产儿居多。

一、病因

胚胎早期缺氧、叶酸缺乏或水杨酸类药物等均可导致发生此畸形。

二、临床表现及观察要点

1.婴儿出生后胃及肠管于脐旁裂口处突出于腹壁外,无羊膜覆盖,也无羊膜破裂的痕迹。肠管粗大为正常肠管的2~3倍,肠管水肿、肥厚,僵硬、失去光泽,肠襻相互粘连,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管表面有胶胨样物覆盖,有时可见到胎粪色的纤维素假膜。严重血循环障碍者肠管有坏死或穿孔。腹裂与脐膨出不同。

2.低体温,不少病例体温在35℃以下,低体温时伴有呼吸中枢兴奋性低下,而出现低血氧,这样可形成恶性循环。

3.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诊断及检查

1.胎前诊断 羊水甲胎蛋白(AF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腹裂胎儿ACHE阳性率为80%~100%。羊水AFP值,腹裂比脐膨出明显升高。

2.母亲血浆AFP测定 阳性率为99%。

3.产前B超检查 阳性率85.5%显示肠襻扩张和肠壁增厚。

4.产后诊断 突出腹腔的脏器是胃肠道,没有疝囊。常见缺损部位位于脐索的右侧,疝孔一般2~4cm。肠管色泽发紫,没有肠蠕动。

四、处理原则

腹裂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前准备和护理是重要的,包括体温管理、预防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1.保护肠管 用透明无菌外科肠袋包裹。

2.手术还纳腹腔内容物 估计不能完全回纳时,采用皮瓣覆盖,或采用强化涤纶、含硅胶膜覆盖悬吊,分期整复修补。脐疝部膨胀不适感觉。小儿脐疝很少发生钳闭,这与腹股沟疝迥然不同。

五、诊断及检查

在脐部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隆起。哭闹、咳嗽时肿块就突出更明显,一般无痛苦,也不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六、处理原则

婴儿脐疝绝大多数皆可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发育,疝孔常能逐渐缩小而闭合,这种过程一般发生在1~2岁,甚至到3~4岁仍可指望其自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系:一般脐孔直径在lcm左右者不做任何处理皆能自行闭合。但脐环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病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脐疝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做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疗法3~6个月;如果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2cm者,建议2岁后施行修补手术。

1.保守疗法粘膏法应用的原则是必须减少腹壁向两侧的张力,使脐疝得以缩小在粘贴时,疝囊须处于空虚状态,以免疝环中有组织间插,阻碍疝孔的闭合。采两条5cm阔的粘膏,在一条的中央开1长孔,在另一条的一端剪成如舌样的凸出。贴剪时,腹壁上先涂安息香酊,以增加黏性和保护皮肤。此法的缺点是刺激皮肤容易生长痱疖。粘膏贴合的部位,先是在腹壁皮肤的两侧,然后将一侧的舌样突出穿过对恻粘膏的开孔,再将此二条膏布之游离端互相向对侧牵引,直到脐孔部皮肤变松而起皱襞为止。助手可用手指按压疝中央,使疝内陷,同时继续牵引,最后贴牢。粘膏每1~2周必须更换1次。如果连续6个月后仍无进步,则应放弃此法。

2.手术疗法脐疝修补术:绕脐疝之上或下做半圆形皮肤切口,剥离皮肤、组织及两侧筋膜上的脂肪组织,显露疝囊(腹膜),切开疝囊腔,切除疝囊。最重要的步骤是缝合两侧筋膜缘,应该用结实的丝线在中线上用间断缝合法牢固地将两侧缘合拢,缝合皮肤,用消毒纱布覆盖,再贴粘膏以消除腹腔内向两侧的张力。

脐疝修补术技术简单,疗效良好,而且保留了脐的正常外貌,较脐切除术要优越得多。

七、护理

1.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感染,与腹腔脏器暴露于腹壁外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与腹腔脏器暴露体外,散热过多有关。

(3)有误吸的危险:与全麻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前吞咽反射较弱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①与腹腔脏器暴露体外有关(手术前);②与腹部手术切口存在有关(手术后)。

(5)焦虑:家长不理解发病原因,担心治疗效果及今后小儿的生存质量。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小儿日常护理方面的知识。

  • 饮食 • 2024-11-23
怀上孩子夫妻得会“做”

性生活是夫妻之间一项最重要的情爱活动组成部分,但性生活必须尊重科学,否则,不但不能让人心旷神怡,影响...

  • 教育 • 2024-11-22
7大秘笈,让孩子愉快又高效...

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经历过睡前辅导孩子做功课的艰辛时间。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会问你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

健育网 - 提供最全面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