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的大部分行为并非都受理智支配,而是受(潜意识)感觉控制的。深切的失意情绪、潜在恐惧、内心压力以及受到抑制的权力和报复情感,使许多人变成自身发展过程的俘虏。这些内心的压力就像铁夹子一样箍住了当事者的胸腔,让他透不过气来,甚至说不出话。感情飘忽、不知所措地寻找原因的人,自然找不到与人沟通的言辞。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包括父母之间),常常会树起一堵看不见的墙,它妨碍了在冲突发生时建立起一座语言沟通的桥梁。于是互相交谈似乎变得不可能——而抵触性的情绪激动的交锋反倒成了家常便饭。一个成年人在以往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感情闭锁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下面的这个例子便能清楚地展现出来:
一位母亲到咨询站来,因为她8岁的女儿在学校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她把学习的内容都搞通了,但是课堂作业的成绩仍旧急转直下,她就是集中不了心思。她每天神情恍惚、毫无兴致地坐在学校的课桌边,很容易走神,做家庭作业时总是耽搁很长时间。“当然我老得帮她的忙!”这位母亲说,“否则她永远也做不完。”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她不仅总帮助女儿学习,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事无巨细一概包办。结果,孩子已习惯于依赖这位帮手,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不言自明的。尽管母亲的操心完全表现为无数满怀责备的提醒和心绪激动的言辞(“赶快!”)(V类),但是总括一下问题所在,正是母亲过分操心使孩子不能独立。我们同这位母亲试着制定了一份计划,来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第二次咨询谈话时,这位对心理学问题十分感兴趣的母亲向我们述说了她对自身的观察,颇具启发性。“我曾试着按计划做,但根本不行,我心里就是放不下她。显然是我有一种真正的依赖性,自己还没意识到。”此处显现的是一种与任何一个理智论证相抵触的“心灵症结”。这位母亲在催眠后的昏睡中寻找一切神秘莫测地把她与女儿绑在一起的力量并克服它们。当她全身放松之后,她潜意识中的东西便活跃起来,促使她写下了解开谜团的办法。她手中的笔非常机械地在纸上划来划去,写下了这样一句:“我要你放开我,妈妈!”催眠状态过去之后,她再也记不起潜意识透露出来的信息了。
接下来的一次咨询中,这位当事人便能够清清楚楚地解释出她所面临的问题的联系,十分令人惊奇。“上次谈话后我回到家中,我先静静地坐下来,放松一会儿。突然我拿起电话听筒,相当机械地拨通了我母亲的电话号码,她就住在我家附近。我对她说,她第二天不用到我这里来了。我居然敢拒绝她,而她也毫无异议地答应了我,这可真算是奇迹了。尽管如此,我没再多想。第二天我才真正明白,多年以来,母亲接连不断地来看我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弊处。因为,以前她一星期来看我们三四次,有时五次,帮我料理家务——任何事她都插手。而我就是没有勇气拒绝她。一部分原因是我不想伤害她,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我怕惹她生气——不管怎么说,我感到自己依赖于她的宠爱,就像在儿童时代一样。现在我意识到,自己曾一直处于心灵的压力之下。”
这是她第一次以拒绝之辞面对母亲,并平静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现在,“心灵的症结”开始慢慢解开了。此后的几周,这位母亲给女儿更多的自由,同时让女儿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她突然能批评自己的丈夫了,而且可以对他——就像上面讲的——明明白白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即使在夫妻双方之间,多年以来也树着一堵见不到的隔墙,这道墙通过强烈的感情冲动妨碍了双方的交谈。她没有克服对自己母亲的依赖性——这就是让家庭中人与人无拘无束的相处成为难题的“心灵症结”。
从这些几乎在所有关于教育和夫妻关系的咨询中都占有很大比重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如何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办法——不管是3岁的孩子倔强起来,还是8岁的孩子不愿收拾房间,或者青春期中的少年久留于迪斯料舞厅的情况。
1.认识自己的动机:请您借助于我们至今为止所作的步步思考,判断一下自己以前与父母的关系如何。请您在此不要满足于无甚实质内容的“总的还不错”一句话,而要更加仔细地检查一下,您孩童时期所受到的教育的风格怎样,而且自己由此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您的基本态度是害怕孩子遭受痛苦呢?还是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有目的的严厉惩罚,让孩子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您是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呢?还是常常享受着与您的监督义务(或监督权利)密不可分的权力地位呢?如果您坦诚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您肯定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孩子受挫失意的蒸气壶(或自己的)有时会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
2.说出自己的感觉:孩子的感觉——气恼或恐惧,失望或难过——闭锁起来,只会引起不适。请您说出自己内心的感觉——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人具有把思想和感觉用语言包装起来的能力到底是为什么呢?说给孩子的“老生常谈”,比如“听着,我生气了,因为……”或者“我害怕,因为……”让您感到轻松,同时也给他一个进入您感情世界的机会。另外,他还会由此确定,您生气的、害怕的或是说不清楚的表情,是因他做错事引起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
3.让孩子承担责任:无论您的孩子3岁、8岁还是14岁,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一些从心理学角度看不易区分的冲突情境:孩子做了不允许他做的事,或者他被要求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像我们看到的,许多父母往往喜欢用告诫和惩罚的办法为孩子“指点迷津”。特别是当情绪冲动和专断起着重要影响时,孩子认为父母是“坏人”,他们唠唠叨叨、骂人、不让做某些事,他们老是不给自由。情况大可不必如此!请您放心大胆地把“责任”推脱出去,推给一个完全不偏不倚的机制——请您在与孩子一起交谈时定出有约束力的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必须遵守。而且,请您就具体的结果与孩子达成协议(就像商人说的,违约罚款),每次违反了规则,协议便自动生效。这样,您就改变了“受气包”的角色,可以平静地给孩子指出,他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如果他不想吃饭,那么这是他的自由选择。如果不久之后他又饿了,那么他就得忍到下顿饭。如果早上他穿衣服、吃早饭耽误了很多时间,那他就得迟到(即使没有父母的告诫,这种事也很少发生)。假若他虽然身边有您在给以友好的“助动力”却下意识地抵触,写起作业来仍像蜗牛爬,那么他就迟一些才能去玩。您的孩子自由时间少一些,您为什么就应该受苦呢?这几个例子表明,父母大部分责备、言辞激动的评论及他们专制性的惩罚——即以个人受到拒绝形式出现的受挫失意——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可能上述建议会让您听天由命似地耸耸肩。也许您已经把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尽管如此,您的家庭生活仍旧一如既往地忙忙碌碌,您的孩子的侵犯性特点无丝毫改变。不管怎样,我们在本节中所作的种种思考本不是针对您的具体情况的。谁知道呢——也许您的孩子身上真的具有我们没有研究出的“恶欲”,这种恶欲,人们即使用最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可能也对付不了。如果您读过这本书后简直认不出自己了,那么这恐怕就是您潜意识中的东西捉弄了您一下——虽然它让您认识了朋友、邻居和熟人遇到的问题,但还没让您对自己教育中碰到的麻烦有个清晰的了解。倘若您明显与孩子有严重摩擦,却仍找不出在冲突情境中为您指明新办法的突破口,或者您根本就不能把自己的良好意愿付诸实现,那么您就不应当羞于到教育咨询处来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