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地方和过去完全不同。所以,为人父母的,也不能完全拿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了。我常替年轻妈妈们担心,有没有注意到。新的问题呢?
到底时代怎样转变了?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仔细地来想一想吧。
我想第一个最大不同,就是由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虽然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过着大家庭生活,但人数显然少多了。在过去的大家庭里,小孩子有机会当弟弟,妹妹,也有机会当哥哥,姊姊。如果是老么,他也有机会当小叔叔或小姑姑。加上堂亲、表亲的频繁来往,每个小孩总有机会当较大的来管和教比自己小的。藉着管人和教人的经验,无形中自然培养每个孩子的领导能力。反观现在的孩子,显然没有太多这样的机会。如果在小家庭里没当上哥哥或姊姊,上学后又没当上班长,副班长,邻居也没比他小的孩子好让他吆喝、指使,孩子从哪儿去学习领导能力呢?等他变成大人,却又不能不当家长或主妇,他会当家吗?在职业场所里他会不会畏畏缩缩的,永远当不成主管呢?
再说住屋的不同吧!现在的楼房像囚笼一样,把孩子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孩子已经够孤立了,大人却在拼命想如何训练孩子“独立”。很多人叫3岁幼儿独睡一间房,孩子哭,就骂他没用。说人家美国小孩子都是一个人睡。叫孩子一个人看家时,也叮咛他们不可以跑出去玩儿,说外面“有车子”、“有坏人”。小孩子在强迫与恐吓下,固然能学习独立,但他们没机会学习合群,将来会不会变成孤僻的怪人呢?
另一项很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所没有的电视问题。现在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游戏的时间多,大人的晚间节目他们也看,但多半没有看完就睡着了。因此,警探、武侠一类的30影片,他们只看到坏人做坏事的前半段,没看到“后来坏人被杀死或被警察捉走”的后半段结局。久而久之,会对他们形成怎祥的影响呢?而一些不实的夸张广告,对“诚实教育”要怎样交代呢?
还有,现在父母都太忙,没时间多陪孩子等诸多问题,不都是过去的人所没有的新问题吗?太多例子举也举不完。
所以,年轻的妈妈们要多懂得一点育儿知识,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孩子。母爱是享受,不是牺牲:
咪咪——,妈妈吃一口!
咪咪——,让妈妈亲亲!
咪咪——,小心跌跤哟!
眯眯—一,要不要尿尿啊?
咪咪一一,......
每次听到后面对窗的太太,柔声用拉长的慢调儿对她咿呀学语的幼儿说话,我就把未曾见过的她想象成圣母玛丽亚般,是个温柔、慈蔼而又美丽的女人。我心里忍不住想告诉她:好好珍惜,好好儿享受吧!这是你一生当中最美也最幸福的一段时期。任何女人,怀里抱着婴儿,嘴里说着呢喃儿语时,都能自然流露出她最善良柔和的女性美。我常想,如果我是丈夫,我一定最欣赏娇妻初当妈妈这段时期的温柔美,好像头上顶着光圈儿,真动人哪!
奇怪的是有好多人都没发觉这分美,担心生了孩子会变.成缺乏魅力的黄脸婆。整日埋怨.有了小东西以后.不能像过去一样,跟丈夫同进同出地参加交际应酬和娱乐活动了。望着婴儿长叹说,养孩子真辛苦,妈妈的牺牲实在太大了:
听说现在的年轻妈妈很流行把婴儿送到乡下,请老母亲或婆婆帮她们照顾,帮她们喂牛奶。朋友们都羡慕她们生了孩子以后还像未婚小姐一样,无牵无挂地上班,假日穿着牛仔裤郊游,爬山,自由地乱跑,说她们真懂得享受。我听了却为她们叹惜,也为她们担心呢!
叹惜的是她们身为女人而没机会体验“忙碌妈妈”的快乐。我认为,一个人的最大快乐是感到自己很重要,很能干而被别人需要着。女人不比男人,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容易得到这方面的满足,但在照顾幼儿时,却最能深切地感到自己的重要与能干。幼儿的稚嫩与依赖,会使做妈妈的感到自己万能、伟大而有贡献。不能充分体会,享受这分满足,不是很遗憾吗?
担心的是:孩子在乡下长大后,回到她们的身边,虽然嘴巴喊着娘,但心里真正对娘有感情吗?所谓骨肉亲情,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共同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累积,无形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最需要大人照顾的幼儿期没有得到母亲的照顾,记忆里没有“伟大的母爱”,怎能期盼“母子连心”呢?
每一阶段的人生有每一阶段的享受与快乐。童年固然快乐,但每个儿童都在希望着赶快长大,赶快深入大人的世界,体验更复杂的人生。年轻人的单身生活固然自由美好,但每个青年男女都在忙着寻找对象,急着要过婚姻生活。结了婚而没生孩子的夫妇,更多么渴盼能抱个孩子。怀抱着婴儿的妈妈,为小婴儿忙碌实在是享受,不是牺牲呀!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母爱是牺牲”,我总想订正说:“母爱是享受,不是牺牲!”
补偿心理“嗨,恭喜恭喜,怎么样,新爸爸有什么感想?”一对熟朋友碰面,两人亲热地聊起来。
“很开心!想想,小家伙是我继起的生命,我这一生未能达到的愿望,可以由他来替我实现。你知道的,我小时候好穷好穷,一般儿童所能够享受的东西,我一样也没享受过。现在我有了儿子,我当然让他享受一切能够享受的。我情愿自己做脱了手皮,也要供给他一切。看着他享受,就等于我自己在那儿享受一样,藉着儿子,我要重新过一遍幸福的童年生活!”
“伟大!伟大!可是,别宠坏了孩子哟!”
“你呢?你对你的下一代有什么计划?”
“我啊,我的最大期盼就是叫儿子好好地念书,好好地,给我拿一张大学文凭。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大学。为此,我受尽了委屈,也吃了不少的亏。所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他念大学。不但为老子争一口气,也是为他自己好呀。”
两位父亲的对话,不正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吗?每位父母,潜意识里多少总有这样的补偿心理。小时候自己吃过的苦,不希望下一代再吃,小时候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希望子女能得到。而自己的挫败、错失经验,也绝不希望子女重33蹈,重尝。这是发乎自然的亲情与爱心,谁不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强、更幸福快乐呢?
然而这分可贵的深爱,如果不加以理智的控制,很容易变成溺爱和错爱,可能反而会害得孩子一生毫无成就,甚至变成社会的害虫。这时候父母就是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个战胜贫穷而获得成功的人,往往只记得贫穷的可恨与可悲,而忘了贫穷正是激发他走上成功的激素。如果不是穷,也许他不会奋发图强,为改善生活而拼死拼活地努力,那也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所以,不让孩子吃苦,虽然是一种很美的爱,但对孩子来说,“不知苦滋味”未尝不是一种损失啊!
本来苦和甘是相对的,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甘的美好与可贵。一个从小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他只知道能得到所要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般地感动、兴奋和快乐,即使给他再多,我们何尝能感觉出他在实现我们的愿望?
孩子虽然是我们的骨肉,是我们的继起生命,但他们也是完整,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尝试、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更有权利按自己的能力与性向谋求发展。硬要一个智力不够高,或性向不适合做学问的孩子上补习班准备大学联考,那不是虐待孩子吗?也许你认为没念大学是终生的大遗憾,但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与机运,不念大学也照样可以做出一番成功的事业呀!小时候没钱学钢琴而引以为憾的妈妈,所生的女儿也许并没有音乐细胞,但有绘画的天才,你可以强迫她不学画而学钢琴吗?
孩子不是我们的化身,也不是我们的复制品,想要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的父母,是不是应该特别留意,不要宠坏了孩子,也不要错爱了孩子喔!
另外还有一种补偿心理很值得父母提防,那就是拿物质和溺爱补偿自己照顾孩子的不周。现在的年轻父母,很多双双出外工作,幼小的孩子不得不托别人看管。做父母的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心里的歉疚没办法用言语充分表达,自然想到用具体的物质和溺爱来表达,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时候不听话,不规矩,也不忍心纠正他,尤其想到一天之中没有多少时间能和孩子相处,更横不下心骂他了。而更糟的是孩子识破你的这个弱点以后,他会伺机向你提出无理的的要求或撒野、任性,父母稍一疏忽马上就会“上当”。几次上当成了惯性,要挽回教育上的偏失就不简单了。因此越是忙碌的父母,越应该时时警惕、时时提防,别让感情战胜理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