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责任制鼓励父母对孩子苛刻,鼓励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弄得严肃、果板。父母若把分数看得比孩子重,父母就和分数合谋成为孩子的对手。我们相信,在每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背后,总站着疲倦而辛劳的、致力于孩子教育的父母。
父母把孩子良好的学习成绩看成是一种成就感,一种心理补偿。孩子只要读书成绩好,父母便欣喜,累死累活也甘心。父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他们每天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到孩子下课时,又守候在校门口。一把孩子接回家,便勒令孩子伏案而坐做作业。到孩子考试时,父母的精神高度紧张,家中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孩子的考试转,把孩子奉若神明。到孩子应考时,父母或在烈日下、或在风雨中焦急地等候。到孩子考完试走出考场,若面带忧虑,父母便怒火中烧;若面有喜色,父母便心花怒放。假期到了,父母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他们穿梭着把孩子从美术班送到音乐班,从书法班送到英文班,看到有校外补习班,便不假思索地替孩子报名,有的家长还高薪聘请补习教师。遇到资料大战时,父母更是英勇非凡,什么都给孩子买回家,他们以为这些东西对孩子总有好处……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怪圈。父母一心想让孩子考高分,学习成绩好,获得赞扬;孩子怕辜负父母的厚望,只想让父母高兴,努力拼命,终日在紧张、恐惧、忧虑之中。他们怕拿着低分回家,怕父母伤心落泪,怕父母翻脸,向他们没完没了地唠叨平日的艰辛。
有位母亲好胜心强,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只念到高中。她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博士,因为她从小就做着博士梦,现在她把这个梦转嫁给女儿。母亲对女儿说:“从你上学开始,每门功课不能低于95分。”孩子学习的确很认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门门功课都拿高分,可是上了三年级,孩子就感到吃力。母亲为了让女儿提高成绩,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连女儿洗脸的毛巾都是她给拧干。女儿一睁眼,母亲便把她带到书桌前复习功课。母亲一听说有什么复习资料,便千方百计找回家。期末考试到了,母亲紧张地把女儿送到学校。母亲说:“妈妈就在这里等着你出来,你一定要考好,要不然妈妈会伤心死的。妈妈为了你的学习,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女儿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头昏脑涨地坐在考场里,心里十分恐惧,心神不定,题拿在手上怎么也答不出来,女儿后来哭着跑出教室。母亲见女儿出来,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揪着女儿的小辫儿就打,还把女儿的课本撕得粉碎。母亲伤透了心,女儿也伤透了心,女儿当天就跳进了城边的小河。这是发生在南方某小城市的真实故事。
父母与孩子亲密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漠?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只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孩子的好坏!父母的介入使孩子的学习变成报恩报德的事。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过多地强调父母的监督和责任,父母误以为自己的任何指教对孩子都是有益的。结果呢?父母越努力,孩子越紧张;父母越想有好的回报,事情却越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此时,父母自然会暴露出自己的坏脾气来。有许多孩子说:“我是为爹妈上学,要我考好成绩是爹妈的需要。”造成孩子这类糊涂的想法,自然要从父母那里找原因了。
父母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剥夺了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导致孩子对父母心生怨恨,对学习抵触。
父母常以为对孩子这种做法是迫不得已,其实不一定。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当孩子说“我感到头痛”、“我很烦”时,父母得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加的压力太大了。
●坚信孩子是努力的。
●孩子有令人乐观的前景,让他失败一下没什么大不了。
●尽量少与孩子谈成绩。
●不盲目相信“补习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