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的形成深受父母影响

  • 3-6岁
  • 2024-11-24
  • 67.45万
  • 8.83万

孩子在性格形成的初期,多受父母态度的影响。他们特别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希望看到来自父母方面的反应。而这里面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赞许和鼓励。一些时候,他们不能确定某件事是否正确,而希望由父母进行判断,这样做的目的也多出自于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实际上父母的关注早已超乎于此,他们不仅为孩子设计和安排了生活申的一切,而且希望得到他们要求的结果。这就造成了孩子无时无刻的依赖性,不能对是非曲直作出独立的判断。

在社会的传统意识中,总是要求孩子们去遵从父母和大人的教导。他们只会说“这事不该做,那事不能做”,而不是以询问或启发式的口吻,比如“你怎么会想到这么做呢?”“你知道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吗?”事实上,在他们不让孩子介入某些事情时,自己也并未深究其中的原因。他们不过是以社会或传统形式形成的一个普遍模式来要求孩子做这做那。

孩子的直觉往往超乎大人的经验。他们能够从一些简单事物中看到大人所未注意到的东西,而这一切都更多建立在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中。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不一定想到“责任”,但却有着一定程度的“价值感”,只是在潜意识的愿望上,常常处于一种不能确定的动摇中,需要大人们给予支持或补偿。这时大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种态度都能成为他们支配自己行为的强大动力。这在于父母是否能掌握好分寸,既不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又不能让孩子处于失望中。然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如下场面。

——对母子在一个游乐场中:

——妈妈,我今天可以玩什么?

——你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吧!

——太好啦!我要先去坐一次过山车。

——噢,那可不行。那不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可以玩的,还是想想别的什么好玩的吧。

——那我只好玩大转盘或冲浪了。

——我看你玩玩木马也挺好的,你过去不是一直挺喜欢吗?

这种替代思维的方式常常造成孩子的误解,孩子会觉得天底下最难实现的便是自己的愿望,明明就在眼前,而且多种情况都表明,只要伸手就能抓到,可当真的伸出了手,所得到的却是一场空。父母们总是给孩子制造这种“空欢喜一场”的现实,要么就强加给孩子他不愿接受的事去做。当孩子说:“我不喜欢骑木马了,那是小孩子的玩具。”大人会强迫他去喜欢,并给孩子列出种种理由,使孩子感到这种争辩毫无意义,反正父母之命是不能违抗的。

大人普遍采取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自己难以判断,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世界有些什么。明明孩子的兴趣在制作小手工上,父母却偏偏要让他们去弹钢琴,并告之其所做的那一切“没意思”、“没出息”,而做一个音乐家“多么多么好”,随口说出一大堆“好处”来,由不得孩子不信。假如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或者露出“反叛”苗头,大人就会施以强权。

就这样,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拎着孩子的小耳朵,把他们安放在社会统一的模式中,让孩子先学会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别人这样,你偏要那样呢?

——他们能做好,你难道就不行吗?

——别胡思乱想了,先看看别人的!

于是在这个模式化的生活环境中,千人一面的孩子成长起来,他们要么团缩在慈祥的父母的关怀里,“借助”父母的脑子思考现实和未来,要么就依靠父母的肩膀,抵挡生活中的寒流。他们当中有的孩子会感激父母为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一切,并想到“没有父母的关怀,尚不知会落到何种地步”。有的孩子却满脸沮丧,想到自己从没逃出过父母的掌心。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在这个无边巨大的“如来之手”中完成。而他们的父母呢,一些明智的父母也许正像某些孩子一样,望着天边,追忆那无法挽回的似水年华:

●如果生活从头开始,将不再是这个样子。

●也许我们是“插手”得太多了,孩子们本来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

●责任肯定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孩子们尽管不这么想,但我们却无法不感到内疚。

●那时候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我们现在需要他们的帮助。

●命运实在捉弄人,看似好好的,到头来却成了这个样子。

  • 饮食 • 2024-11-24
六种可能会影响生育的食物

一、咖啡。美国全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104位希望怀孕的女性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咖啡对受孕有...

  • 知识 • 2024-11-23
不想让宝宝变“火娃“,冬季...

小编了解到,冬季天气干燥,本就很容易上火,再加上饮食上又不注意,很快就会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小宝宝,...

一位产科医生的怀孕经
  • 饮食 • 2024-11-22
孕妇降血糖最快的方法
  • 健康 • 2024-11-22
健育网 - 提供最全面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