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的概念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是指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只能以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但是,儿童的“自我中心”绝没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孩子从“自我中心”向“脱自我中心”的发展是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顺利地摆脱“自我中心”的孩子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点,如独立、热情、勤奋、勇敢等。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引导宝宝摆脱“自我中心”。
菁菁的妈妈:孩子5岁才正式上幼儿园。第一天去幼儿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小伙伴,菁菁显得非常兴奋。当我下班去接她时,老师却向我“告状”。原来上课时,菁菁突然站起来,老师问她怎么了,菁菁一边走一边指着另一个小朋友说:“她的衣服上面有只小兔子,我想去摸一摸。”老师满足了她的要求后,她又一次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讲台前,拿起老师的大三角尺……听了老师的话,我很尴尬,菁菁在家是很听话的,怎么到了幼儿园却变得不懂事了呢?
问题分析:其实不是菁菁不懂事,而是她的心理发展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菁菁只能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她还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并遵守有关的纪律,只要你对她进行积极的引导,菁菁很快就会适应集体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到了六七岁时还没有摆脱“自我中心”,他就会过分看中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绝不采纳不同的意见,不接受和他认识不一致的人。如果孩子成年后,仍然不能彻底摆脱“自我中心”,遇事或与人相处时习惯以自己的观点、情绪为主,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社交障碍,影响其谋生和发展。
爱心提示: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首先,要注意培养其与人合作的意识,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可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着他过“马路”;再由父母扮成“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其次,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如,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与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儿,让他从中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纠纷,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最后,你要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亲近老师,要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各项纪律,不要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芸芸的妈妈:女儿芸芸今年5岁多了,她和邻居家7岁的男孩儿冬冬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儿。这天,冬冬又来找芸芸玩儿,芸芸拿着我给她买的塑料小鸭子,自言自语地说:“小鸭子,小狗给你看家,你快睡觉吧!”一旁的冬冬说:“我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吧,我当小狗,你当小鸭子,你去睡觉吧!”芸芸没有理睬冬冬的提议,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儿。她说:“小鸭子是我的,等它睡醒了,它要去游泳,抓小鱼……”冬冬一把抢过芸芸手中的小鸭子说:“你当小鸭子,我当小狗!”芸芸大哭起来:“快把小鸭子还给我!”最后,我制止了他们的争吵。芸芸的这种表现是否就是“自我中心”,如何帮助她克服“自我中心”呢?
问题分析:孩子的“自我中心”常常会表现在游戏中,特别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孩子都愿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才会逐渐懂得要彼此合作。芸芸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一直在“自言自语”,她的思维方式是“自我中心”的;而7岁的冬冬和她不一样,他希望玩有合作方式的“过家家”的游戏,即和芸芸一起扮演小狗和小鸭子。由此看来,冬冬已经有了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了。这是因为冬冬比芸芸有更多的社会交往经验。他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学会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他不再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从而,他开始学会合作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