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朋友成天笑眯眯的,遇到快活事,就更爱笑了。他的父母为此担忧起来,说他是傻笑。小朋友不服气,反问父母:爱笑有什么不好?
爱笑确实没什么不好。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父母不仅不能限制孩子笑,而且还应想办法让孩子多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微笑绝不仅是简单的面部肌肉动作,而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与精神高度结合的结果。我们知道,婴儿一降生就会啼哭,说明啼哭是与生俱来的,而笑是后天逐渐发展起来的,离不开各种因素的促进与激发。笑的发育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当婴儿处于清醒状态,且吃饱喝足,并换上干净的尿布后,我们会看到他表情安详,嘴角有时上翘,这就是在微笑,是最初的微笑。这种微笑是由婴儿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产生的,并非源于外部的刺激,故称为自发性微笑。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笑,属于生理性的笑。这种笑的最大特征是不易被外人所发现,但孩子的养育人尤其是母亲能经常捕捉到。
第二个阶段,大约在出生2周以后。宝宝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到母亲的脸,会露出笑容。此时的婴儿已能感受外部刺激,谓之诱发性微笑。到1个半月左右,这种笑更为频繁和明显,不仅唇部,整个面部都会绽放出人见人爱的笑容。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父母逗引就可发笑,这被称为“天真快乐反应”。“天真快乐反应”的出现,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个飞跃,对脑的发育也是一种有益的激发,因而被科学家誉为“第一缕智慧的曙光”。
第三个阶段,是在出生3个月以后。这时的宝宝越来越讨人喜欢,他睁大眼睛关心周围,特别注意人们的脸,且会清楚而明确地展示自己的笑容。此时的笑叫社会性微笑,只要自己高兴,不管面对谁,都会慷慨地奉献笑容。不过,当孩子五六个月大时,只有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特别是母亲才会发笑。这表明他的大脑发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了。
了解了宝宝微笑的发育过程,我们至少获得了两点启示:一是宝宝微笑的发育过程是跟着脑的发育走的,微笑的发展标志着智力的发展;二是让孩子早笑、多笑,可以促进脑的发育,智商会更高。
让孩子早笑、多笑,关键是要根据宝宝微笑的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出生后的2~3周,即自发性微笑阶段,他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有需要满足了,才会发笑。故此阶段应以合理的喂养、良好的护理(如勤换尿布、保持臀部卫生等)为重点。总之,要让宝宝吃好、喝好、睡好。另外,母亲在细心照料孩子的同时,给予各种积极情绪与表情,用眼神、笑容、声音多与宝宝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母子互动关系。此阶段特别忌讳的是母亲或因情绪不佳,或因身体劳累而忽视婴儿的微笑,不予应答。
在宝宝进入诱发性微笑阶段后,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对孩子的微笑给予应答,并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宝宝多笑。此阶段的孩子对人的面孔最感兴趣,让他多看人的脸甚至人脸的图案,都会“笑在眉头喜在心”。此外,移动的玩具、飘动的窗帘,也会引起他的微笑。当然,母亲的笑脸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出生3个月,宝宝即进入了社会性微笑阶段。此时,让他多与周围的人“见面”,让周围的人多逗弄,他会笑得更多。当然,父母特别是母亲仍然是“主角”,应多同宝宝说话、哼唱,多搂抱爱抚,多与宝宝一起玩耍。此时的宝宝不仅会笑得多,而且会高兴地笑出声来。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孩子,尽管大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他还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此时需到医院找找原因,很可能与某些营养素缺乏有关。临床资料显示,缺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若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补铁,则孩子严肃的表情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愉快欢乐的神情。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孩子的“天真快乐反应”必须以良好的营养为基础。要让孩子早笑多笑,除了大人多加诱导,尚需在营养上下工夫,特别是提供足量的含铁食品至关重要。另外,如果享有足够母爱的孩子少笑,可能是缺铁的信号。不要等到宝宝面色苍白时才想到补铁,那样会影响智力发育。
逗宝宝发笑需要把握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若在宝宝进食时逗笑,容易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孩子失眠或者夜哭。另外,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逗笑方法更有讲究,一些粗野方式必须杜绝。如用拧脸蛋或使劲用嘴吻压小儿腮部,会挤伤腮腺,造成流涎、口腔黏膜炎和腮腺炎;高抛婴儿,会使孩子头部受到震动,甚至引起惊厥或者脑震荡;“坐飞机”(一手抓住孩子的脖颈,一手抓住孩子的脚腕,用力往上一举,然后转圈),可能弄伤孩子的脑神经;抓住孩子的双手飞快地转圈,容易造成“牵拉肘”;捏摸、牵拉男孩的生殖器,可能使孩子养成手淫的不良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