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对玩具的摆弄中获得对物体的各种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对玩具的控制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影响环境的力量和能力。玩具是孩子探索与发现的工具和媒介。现在的家长,给孩子买玩具时很少吝啬。许多孩子家里玩具成堆,琳琅满目。其实,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
玩具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玩具太小,幼儿可能会把它吞到肚子里;玩具的边沿锐利,可能会划伤孩子;玩具的质地太脆,容易摔碎,碎片也可能会伤及孩子。所以买玩具时,家长除了需要看看玩具包装盒上的说明,弄清楚适合几岁以上孩子玩耍,还要仔细检查玩具的品质。
玩具的选择,其次要考虑是否适应孩子的年龄。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影响孩子对玩具的操纵能力。玩具太小,操作要求精细程度较高,小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幼儿就玩不起来。玩具操作太复杂,智力水平有限的幼儿也摸不着头脑。如果家长给孩子提供超前玩具,孩子往往提不起兴趣,玩具也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如果家长逼着孩子玩,或逼自己教会孩子玩,除了自寻烦恼,还会给孩子制造出不必要的挫折感。
玩具的优劣不与它的价格成正比。孩子也从不买价钱的账。一个华丽的洋娃娃可能会让孩子一时爱不释手,但她整天抱着的还是那只破旧的小熊。一辆昂贵的遥控汽车玩了几次就成了壁橱里的摆设,而一把小棍却是孩子百玩不厌的宝贝。玩具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让孩子玩出花样来。一个只能简单重复声音、动作的玩具,再漂亮也只能吸引一时的注意力。再往下,孩子就要动手拆了。孩子喜欢那些能够用自己的作为使它产生变化的东西。比如,一个面团,一压就扁了,一搓又圆了。再比如,积木,这么搭,是座房子,那么拼,成了小船。孩子就觉得其乐无穷。所以,聪明的家长会发现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一张废纸、一只装冷冻馄饨的小盒、一块泡沫塑料、一个纸板箱等。孩子的想像力可以把它们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编出五彩缤纷的故事。同时,孩子可以随意改造这些材料,又安全,又容易对付,对家长来说也一点儿不心疼。
三岁的辉辉最喜欢小汽车,但他并不在乎车有多漂亮,开多快。随便什么样的,只要是车,他就喜欢。通常他把所有的汽车和摩托车摆成长长的一溜,他站在前面“指挥交通”。一举手、一转身、一摆臂、一立足,像模像样,神气十足。有时,他还搬张塑料小凳放在车龙前,俨然一座交通岗台。
后来辉辉又迷上了飞机。他对那些只能在地上转悠的飞机很快失去了兴趣,要“制造”能飞的飞机。于是他缠着爸爸妈妈叠了很多纸飞机。报纸、糖纸都成了“制造”飞机的原材料。后来辉辉还发现了用塑料插片也可以拼出飞机,用小汽车也可以摆成飞机的模样。辉辉越来越会玩了。
给孩子玩具也有讲究,一次最好只给一样新玩具。孩子的兴趣很短暂,一个玩具新鲜一阵就不再搭理了。如果玩具在孩子的面前堆太多,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换下一个,以至于每个玩具都玩不深入,而且很快就容易厌烦。所以,买玩具的时候,就必须细水长流,一样一样买。过年过节,收的玩具礼物多,可以先藏起来一些,日后一个一个出场。孩子的旧玩具也可以收起来一些,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孩子就又有兴趣了。
米勒一家开车出门旅行,最初的兴奋过后,孩子们在车子的后座上渐渐不耐烦,开始互相骚扰。这时,米勒太太抛出一个装玩具的小口袋,孩子们欢呼雀跃。玩具的吸引使孩子们又安静了半小时。过后,每隔半小时,米勒太太就扔出一个小口袋,让孩子们猜里面是什么玩具。虽然都是孩子平时的玩具,当孩子打开口袋时,仍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在孩子们玩耍、期待、惊喜的循环中,整个旅途快乐无比。还没等到米勒太太准备的8个小口袋用完,目的地就到了。
玩具太多的另一个弊端是孩子沉迷于玩具之中,与其他孩子的合作性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玩玩具的方式多半是坐着的,静态的,对于本来就不好动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使他们缺少运动和锻炼。所以,家长要注意平衡孩子在家玩玩具和去室外运动的时间。
男孩和女孩对玩具的兴趣差异从婴儿时期就表现出来,大多数女孩喜欢毛绒玩具,男孩则更乐衷于玩汽车或手枪。孩子对玩具的喜好性别差异除了受其先天个性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成年人会下意识地根据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给男孩或女孩提供符合他们性别的玩具。当人们打算给别人的孩子买个玩具作礼物时,总要事先了解一下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在拒绝售货员推荐的玩具时可能会说:“这个不适合女孩(男孩)玩。”这样无形中就给玩具贴上了性别标签,也强化了孩子游戏的性别差异。孩子自己也知道:“枪是男孩玩的。”“男孩不玩娃娃。”实际上无论哪种玩具或游戏,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游戏范围和玩具种类,如果遇到与众不同的孩子,也不用刻意去“矫正”。给孩子各种各样的选择,让他们展开所有的触角去尝试不同类型的游戏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潜能的开发。
玩耍是孩子的主业,是他们的必修课,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学得好、学得积极、学得快乐、学了还想学,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吧。这才不会耽误孩子的正事。